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固定的云雾状阴影。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急剧下降。脱离之前通常有先兆症状,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
视网膜脱离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落(RRD)是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尽管外科技术和器械有所进步,但手术后的功能结果仍不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众所周知,RRD的典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白内障手术和近视。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白内障手术以及全世界许多地区近视患病率在增加,三种风险因素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
RRD发病率的增加不能完全用人口增长(只有3%)、年龄增长或越来越多的白内障手术来解释(在白内障或人工晶体眼中,RRD发病率也有类似的增加)。因此,去除这些因素,RRD的高发病率可能与随着时间推移在特定人群中近视患病率的增加有关。
有几个因素可能使近视患者易患孔源性视网膜脱落
玻璃体后脱落是导致视网膜撕裂的一个关键的动态过程,发生在近视患者的早期。
第二,轴向近视经常与周边视网膜变薄和网状视网膜变性的发展有关。过早的玻璃体后脱落和周边视网膜变性的结合至少可以部分解释近视患者RRD风险的增加。
第三,屈光手术已被广泛用于矫正近视。一些生物力学机制与吸环、准分子激光冲击波和飞秒激光的使用有关,这些机制被认为使患者在角膜屈光手术后易患视网膜脱落。
老年人、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眼外伤等易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及眼外伤等易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葡萄膜炎、后巩膜炎、恶性高血压中浆等易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所以,若眼部已存在上述疾病,或者全身系统性疾病,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比如:定期到医院复查眼底情况,若发现周边视网膜有早期病变的现象,可以进行激光治预防。
如果存在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的人,不宜做剧烈运动和献血,避免形成视网膜裂孔,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温馨提醒:如您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微信等便捷渠道向我们咨询,并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挂号,西宁爱尔眼科医院医生将给予您详细的解答! 请不要耽误,及时和我们的医生沟通,以便于早日恢复。